周瑜到死都是一个杂号将军 孙权为什么不给他追
今天,奇秘网的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东吴名将封号的文章,这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东吴的代表性人物中,周瑜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尽管他一生英勇善战,但最终只被封为杂号将军,死后也仅是一个偏将军,未曾获得更高的追封。许多人因此指责孙权忘恩负义。真相并非如此。
说到周瑜,人们不禁想起他那威武的官职和卓越的战功。他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东吴的英雄。尽管他生前担任偏将军和南郡太守的职位,但在人们心中,他的地位远超过一般的将军。赤壁之战时,他作为东吴的都督,掌握的兵权远远超过其他将领。而在孙权上位后,虽然封号有所上升,但周瑜并未得到重号将军的荣誉。这并非因为孙权的吝啬,而是另有原因。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东吴名将的追封情况。东吴四杰之一的吕蒙,擒拿关羽后被封为南郡太守、孱陵侯。他生前也只是个杂号将军。孙权在册封时虽然已是一方诸侯,但尚未称王,因此吕蒙的官职也属正常。鲁肃的情况与吕蒙相似。
陆逊是东吴四杰之一,活得较久,在孙权称帝后追封为昭侯。他是四杰中唯一被追封的人,这得益于他生前居丞相的高位。
至于其他东吴将领,如程普等元老并未被追封,但他们的子女后来都得到了孙权的爵位。而黄盖、韩当之流则更不必说。
不少人指责孙权忘恩负义,认为他在赏赐时大方,但在追谥这种名誉上却十分小气。事实并非如此。当初周瑜去世时,孙权悲痛不已,亲自穿上丧服去吊唁。他对凌统和吕蒙十分亲近,吕蒙病重时,孙权日夜难眠,还让他到自己的身边治疗。当吕蒙去世时,孙权听闻后更是悲痛欲绝。说孙权忘恩负义是不公平的。
那么,为什么这些杰出的人物都没有被追谥呢?原因在于东吴的追谥制度十分苛刻。纵观整个孙权时期,被追谥的大臣仅有张昭、顾雍和陆逊三人。他们都是在孙权称帝后还存活的人。对于像周瑜这样的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没有被追封,与东吴的追谥制度有很大关系。
对比蜀国的追谥制度,东吴的追谥门槛确实显得较高。在蜀国,五虎将等名将都得到了追谥。而在魏国,由于国土广大,名将名臣多数都得到了追谥。
如果去掉东吴的追谥门槛,周瑜、鲁肃、吕蒙和程普等名将无疑会被追谥。黄盖和凌统也有一定的概率被追谥。但无论如何,历史的真相已经埋藏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只能从史书中那些英勇将领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