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度污染
一、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回顾
在历史的记忆中,有几起污染事件令人心悸。
1. 2023年12月31日,上海的天空被笼罩在一层厚重的阴霾之下。当日,上海空气质量指数(AQI)飙升至252,属重度污染,PM2.5成为主要污染物。受西北通道污染输送及静稳天气的影响,全市不得不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为了应对这一危机,工业企业限产、工地停工、渣土车禁行等措施纷纷出台。
2. 仅在2023年11月23日,宝山区和崇明区的AQI也分别达到了惊人的203和205。PM2.5浓度的短时激增,让这两个区域也陷入了重度污染的困境。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静稳天气与冷空气共同输送的污染物,导致区域性污染扩散严重受阻。
3. 在2024年12月16日,又一次的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拉响了警报。全市立即启动Ⅲ级应急响应,暂停户外活动、减少机动车出行,并对工业排放进行严格管控。
二、深入污染成因
这些污染事件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成因。气象因素如静稳天气、冷空气输送,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而本地污染源也同样不容忽视。扬尘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宝山区厚仁路的PM10浓度,竟达到了全市均值的3.6倍,这与渣土堆放、施工管理不善有着直接的关系。郊区偏远区域的工地,因缺乏围挡、防尘覆盖不全等,也成为了污染的“重灾区”。
三、积极应对,多措并举
为了应对空气污染,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首先是监测与预警,全市部署了11个交通环境空气监测站,每月发布的扬尘道路监测榜单,为我们提供了针对性的治理依据。一旦发布空气重污染预警,我们就需要通过电力调度、工业限产、工地停工等方式,减少排放。对于污染严重的路段,如厚仁路、金玉路等,我们需要对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加强渣土清运和路面保洁。
四、公众防护建议
在重度污染期间,公众也应做好自我防护。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减少户外活动,一般人群也要减少高强度运动。倡导使用公共交通、节约用电,从日常生活做起,降低本地污染排放。我们每个人都是环保的参与者,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