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资料
白居易——诗王与诗魔的传奇人生
一、基本信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于772年2月28日在河南新郑诞生,直至846年在洛阳逝世。白居易的祖籍在太原阳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谷。他的家族曾一度迁居下邽,即现在的陕西渭南。
二、生平经历
白居易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11岁时随父亲迁居符离,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宿州,那里的山水民风尚且稚嫩,却对他早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6岁那年,他写下了《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初稿,其中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显露出他独特的诗风。
在仕途上,白居易曾经历沉浮。他在800年进士及第,之后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等职位。他积极参政,直言不讳。815年因主张严惩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他遭到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次打击让他的政治态度转向内敛。晚年,他曾任杭州、苏州刺史,致力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827年后,他退居洛阳,潜心于佛学与诗文创作。
三、文学成就
白居易的诗歌特色鲜明。他的讽喻诗直击社会弊病,如《卖炭翁》揭露宫市剥削;而闲适诗则抒写个人志趣,如《问刘十九》展现生活的雅致。他的语言风格平易通俗,追求“老妪能解”。他的代表作《长恨歌》与《琵琶行》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李白、杜甫齐名。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应反映时事,他的诗作数量居唐人之首,作品流传至新罗、日本等地,被誉为“广大教化主”。
四、思想与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中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他关注民生疾苦,诗中充满悲悯情怀。他的晚年经历贬谪后,以“独善其身”为志,诗文多寄情山水、参悟佛理。白居易在后世的评价极高,唐宣宗赞其为“诗仙”,他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葬于洛阳香山琵琶峰,墓园如今已成为文化胜地。
推荐作品:想要深入了解白居易的文学魅力,不妨品读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讽喻诗《卖炭翁》与《秦中吟》,以及闲适诗《钱塘湖春行》与《大林寺桃花》。这些作品将带你领略白居易的文学世界,感受他的悲悯情怀与独特的诗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