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罚严禁逐利执法
近年来,公安部为规范执法行为,坚决杜绝逐利性执法,不仅多次强调这一要求,而且针对现实中的问题不断完善治理机制。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重要议题。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明确
公安部自2021年起,一直坚持宽严相济的执法原则,明确要求部门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和粗暴执法。交通安全管理是执法的主要目标,罚款不应成为创收的手段。公安部对于技术设备的使用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需合理设置交通监控设备,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二、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公安部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逐利性执法现象仍时有发生。部分地方仍然存在通过电子警察“以罚代管”的现象,如罚款折抵设备费用、顶格处理轻微违法等,这种现象损害了执法的公信力。交通罚款与部门绩效挂钩的机制可能诱发逐利冲动,偏离“罚款是手段、安全是目的”的初衷。
三、2025年的治理动态
2025年,固原等地持续开展交通违法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天候、不定时”的执法模式强化监管,重点打击无证驾驶、超员超速等行为,为减少逐利性执法空间做出了积极努力。国家层面的政策也在协同作用。2025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明确要求禁止逐利性执法,禁止利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纠纷,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四、未来的治理方向与措施
为了彻底根治逐利性执法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制度性改革,弱化交通罚款与部门利益的关联,从源头上切断逐利链条,推动执法回归公益属性。加强社会监督与公众参与,通过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排查整改争议性执法设备等举措,提升执法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总体来看,公安部及地方交管部门正在通过政策完善、技术规范、专项行动“三管齐下”,逐步构建起遏制逐利执法的长效机制。制度的落实与监督仍需持续强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执法的公正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