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在分封诸侯的时候 得到公的爵位都有谁
周朝爵位制度:哪些人能够荣获“公”的尊贵称号?
在周朝分封的时代,爵位的授予不仅是对个人功劳的认可,更是对整个家族荣耀的延续。当我们追溯周朝的历史,会看到一个充满荣耀与尊严的爵位制度,那么,在周朝初期,哪些人能够荣获“公”的尊贵称号呢?
西周建立后,天下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周武王顺应天意,得到民心,成为天下共主。在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对于那些陪伴武王打天下的英勇将士、贵族以及亲周朝的蛮夷之族,周武王进行了盛大的封赏。
封赏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个人的功劳、家族的地位以及外在因素的限制来进行。其中,“公”作为最尊贵的爵位,其授予更是严格而慎重。
在灭商过程中出力大的诸侯贵族一般会被封为侯爵,而周朝的宗室也大多被赐予侯爵。这些封国大多拱卫周朝的核心支柱,且拥有方伯的权利,需要代表周天子平定战乱,征伐不臣。
至于“公”的爵位,则更为特殊。能够得到这种封赏的人主要有三类:一是前朝帝王的后代,如后裔、帝尧、帝舜的后代以及商朝的后裔;二是武王的长辈,即周王室宗族中的一些重要人物;三是某些封国的首任国君,虽然他们的封国并非公爵,但若自己在周天子处担任卿士,仍拥有公的爵位。
除了公爵之外,还有伯、子、男等爵位。其中,子爵虽然地位较低,但也有一些封国通过努力赢得了尊重。如楚国,虽然最初是最低等的子爵,但后来却成为诸侯国中的强国。
周朝的礼仪规范非常严格,等级制度深入人心。为了照顾各国百姓的情绪,各国国民被默许在国内称自己国君为公,如晋公、齐公等。但在出国会晤或朝见周天子时,各国国君则需按照实际爵位来称呼。
宋国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虽然它一直被各国鄙视,但其国君却始终被称为宋公,货真价实。而在一些历史书中,各国国君的称呼如公、王等并不严谨,反映了这些国家国君的自我拔高。但在鲁国编辑的史书《春秋》《左传》中,各国国君的称呼较为准确。
一些实力强大、尊王攘夷的诸侯,如晋、齐等霸主,虽然他们是侯爵,但在会盟中因雄霸天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其身份也能排在宋公前面。
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对个人功劳和家族荣耀的认可。而那些能够荣获“公”的尊贵称号的人,无疑是当时最为荣耀的存在。随着历史的变迁,周朝的礼仪规范虽然有所松懈,但爵位制度的影响却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