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延续40多年?真相是
谈及这段历史,想必各位都有所了解。
在战国末期的纷争中,秦国凭借王者的决心与力量,最终完成了统一的大业,可谓是天下无敌,六合归一。在这其中,灭六国的过程可谓波澜壮阔。
而谈及秦国的灭国之战,赵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早在秦国发动兼并战争之初,赵国便是其首要目标之一。两国之间的恩怨早已根深蒂固,无论是从国家恩怨还是地理位置来看,赵国都是秦国东征的必经之路。
四十年前的长平之战,秦国几乎将赵国的主力尽数歼灭。赵国并未因此而屈服,反而在战败后遭遇了燕国的偷袭,国家根基一度动摇。那么,为何秦国没有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赵国呢?这其中既有秦国的考量,也有其内部的纷争。
长平之战虽胜,但秦国的损失也不小,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秦国还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虎视眈眈,如燕国对赵地的觊觎。若秦国全面侵占赵国,不仅要面对赵国的顽强抵抗,还可能面临与燕国的联合对抗。考虑到这些因素,秦国的决策层选择了暂时放过赵国。
随着秦国的新政实施,国力逐渐强盛,为何没有直接发兵平定赵国呢?这其中,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时秦王的位子尚未坐稳,朝中追名逐利之人众多,导致秦国无法统一决策。尤其是在幼年嬴政掌权时期,秦国的兵权分散,无法集中力量对付赵国。
直到嬴政在秦国逐渐稳固权力后,才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程。即使嬴政扫清了一切障碍,灭亡赵国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赵国的都城邯郸被攻陷后,残余势力在靠近燕国的北部建立了代国。秦军在攻陷邯郸后并未立即消灭赵国的余党,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燕国。
燕国的地理位置特殊,能够切断秦国与齐国的联系,更会在秦国与魏、楚的战役中使其腹背受敌。秦军在进攻邯郸的也要考虑应对燕国的威胁。而燕国的荆轲刺秦事件彻底激怒了嬴政,使他加快了灭亡燕国的步伐。荆轲刺秦后,秦王震怒,秦军迅速攻陷燕国,随后顺带解决了北方的代国,这才是真正的赵国灭亡时间。
可以说,赵国在长平一战中的损失巨大,青壮年几乎战死了大半。尽管后来有名将李牧凭借兵法牵制秦军,但赵王的昏庸致使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最终导致了都城的沦陷。而赵国之所以那么久没有被灭,除了秦国内部的因素外,也是因为秦国自身统治阶层的更迭以及外部的局势变化所致。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赵国历经磨难却始终未曾屈服于秦国的铁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