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向西南发展而是北伐呢 既不实际
对于那些疑惑为何蜀汉不向西南发展反而选择北伐的读者,接下来,让我们跟随风趣网小编的脚步,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阶段,人们通常称之为诸葛亮北伐中原。这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为恢复汉室,进军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出兵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斗。对于诸葛亮来说,北伐中原不仅对蜀汉国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而且从最终结果来看,强大的曹魏也并未因诸葛亮的北伐而灭亡。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蜀汉一定要北伐中原,而不是向西南发展呢?与强大的曹魏相比,西南的孟获等势力不是更容易击败吗?
在三国这一历史时期,蜀汉已经有过向西南发展的行动。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25年(建兴三年),诸葛亮亲自率领汉军,深入南中,平定南中叛乱。他“招募”了孟获等南蛮将领,并从中获取了大量资源,蜀汉的实际控制疆域也因此扩大。这包括今云南全省、四川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陕西、甘肃的南部和广西的西北部。换句话说,蜀汉的疆域已经涵盖了今西南地区的部分区域。
那么,在此基础上,为什么蜀汉和诸葛亮没有继续向西南发展呢?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缺乏对西南地区的了解和熟悉。在交通、通讯落后的传统历史条件下,蜀汉对西南区域的信息掌握相对有限。贸然进攻未知的敌人,显然不是诸葛亮这种稳健之人所喜欢的决定。而且,诸葛亮之所以深入南中,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发生了叛乱,影响了蜀汉的稳固。
通过平定南中地区,诸葛亮必定也发现了西南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当时,蜀汉向西是青藏高原,向西南是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天气恶劣、地形复杂、山水阻隔、交通不便。在三国之前,百越之地的战争中,士兵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恶劣的天气和地理条件,如瘴气、毒虫等。对于蜀汉和诸葛亮来说,北伐中原不仅师出有名,而且是维护蜀汉内部团结的重要之举。如果出兵西南,一旦伤亡过大且收获不大,可能会引发蜀汉的动荡。
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和刘备不希望蜀汉只是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通过北伐中原的曹魏,不仅有助于建立蜀汉的正统地位,更有助于占据中原、农业发达的华夏地区。虽然要面临强大的敌手和曹魏的数十万大军,但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北伐是无论如何都要进行的事务。对于蜀汉和诸葛亮来说,继续向西南发展在当时并不实际,也不是明智之举。而在重要性上,也比不上北伐中原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