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之后 为何要给朱元璋立3万吨的墓碑!
在遥远的明朝,一场关乎权力与孝心的壮丽故事在南京展开。那是燕王朱棣于公元1402年,率领大军攻入南京,夺走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的一年。他决定效仿古代的明君,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孝心,朱棣决定在朱元璋的孝陵立下一块纪念石碑,名为“神功圣德碑”,寓意其父亲的伟大功绩与天齐。此碑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一碑”。
在南京城外23公里处的阳山,见证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工程壮举。这座山的南侧,三块巨石巍然耸立,仿佛从大地的心脏中拔地而起。据史书记载,这三块巨石是在永乐年间开始建造的,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这三块巨石是为朱元璋所修建的巨型墓碑的三个部分:碑座、碑身和碑额。
专家经过精确测算,给出了这些数据:碑座高达17米,宽度和厚度也相当惊人;碑额高度和宽度适中,厚度也不容小觑;而碑身更是高达51米,宛如一座小山。这三块巨石的总重量将超过三万吨,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
想象一下,这样的工程壮举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即使是埃及的金字塔,这座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其石块重量虽然巨大,但与之相比,似乎也不足为道。金字塔的建造已经让世人叹为观止,但是与阳山的这块碑材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当年的朱棣为了完成这一孝心工程,征集了全国的数万工匠,来到阳山开采石块。由于工程规模巨大,朝廷对工匠的要求极高。每个工匠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石屑交量,监工们严格验收,完不成的工匠将面临死罪。据说,在这个过程中,累死的、摔死的或者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被杀死的工匠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000人之多。
这些工匠的遗体被埋葬在阳山附近,形成了一个悲惨的“万人坑”。这里白骨累累,形成了一座大坟包,附近的一个小村也因此被称为“坟头村”。尽管死亡人数众多,但这座巨大的石碑最终还是没有修建完成。仅仅在工程开始一年半后,朱棣突然下令停止了一切工作。
关于为何突然停工,有一种说法是明朝国势逐渐衰弱,朱棣又迁都北京,因此这项工程被搁置。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南京的气候地理环境不适合古代的滚木与冰运方法,无法将巨石运输到目的地而被迫放弃。
如今,阳山碑材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阳山南坡,它已经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继续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历史。它依然被称为“天下第一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感受那份古老的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