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闹大年
深邃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其第一天被民间尊称为正月初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那么,为何农历的第一个月份被称作“正月”而非“一月”呢?这背后的起源可谓颇具深意。
在古代中国,每个月的称呼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汉朝以前,每次政权更替都伴随着月份的重新排列。据说商朝将夏朝的十二月视为每年的开端,周朝则将十一月视为每年的第一个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十月定为每年的首月。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了夏朝的月份排列,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排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些朝代更替中,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正”字在这里代表着“改正”的意思。
秦始皇姓嬴名政,他觉得“正”字的读音与他的名字相同,犯了忌讳,于是下令将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这个读音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沿用至今。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头,春季的开始,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因此被称为“三元”。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被称为“三朝”。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人们先放爆竹,称之为“开门炮仗”。爆竹声响后,红纸满地,如灿云锦缎,誉为“满堂红”,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新年的第一天,男人们都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族长带领多人挨家挨户拜年,有的是同事相约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的团拜方式。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愿他们长寿安康。长辈则会给晚辈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压岁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彩绳穿线编成的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现在长辈给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非常盛行。
在民间,还有“占岁”的习俗。人们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预测当年的年成。如果当日天气晴朗,则所主之物将会繁茂。除了占岁,还有饮屠苏酒、聚财等习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元旦全家饮用以祛不正之气。而聚财则意味着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可能会扫走运气、破财。
正月初一这一天充满了丰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无论是饮屠苏酒、拜年还是占岁等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