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历史起源与演变:追溯时代背景的变迁及事件影响
“春秋”二字的起源
今天风趣网的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关于我们熟知的“春秋”二字的由来。让我们一同揭开这个历史时期的神秘面纱。
实际上,“春秋”这一称谓,是战国人自己命名的。他们的史学年代观与春秋人有所不同。春秋人将历史时期划分为夏、商、周,并未有东西周的区别。然而到了战国,命名历史时期的观念发生了转变。
战国人不再将自己所处的时代看作是周代,而称之为战国。他们将西周至战国前的时代,称为“春秋”。这一命名方式在《韩策》中有所体现。
那么,战国人为什么要将前一时代命名为“春秋”呢?这背后的原因颇为复杂。自周王室东迁以来,诸侯国纷纷崛起,大国间的战争不断。周王室无力控制这些诸侯国,反而常常依赖大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战国人在研究时对于命名便遇到了难题。
此前的命名方式多以国、王朝、族为标准,但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这些方式都不再适用。而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活跃、敢于挑战旧传统的时代。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战国人希望能摆脱传统的束缚,以时代自身固有的特点来命名。
他们看到自身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战争和攻伐,于是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战国”。而之所以称西周以后的时期为“春秋”,则是根据此时诸侯国林立,各国的国史都以《春秋》命名的现象。例如,《明贵下》中就有诸多关于各国《春秋》的记载。
在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都在编修自己的国史《春秋》,这意味着他们把自己看作独立的,并不隶属于周王室。他们各自编修国史,这与当时的地方经济发展和诸侯国林立的经济、政治形势相吻合。
战国人通过观察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将其命名为“春秋”。这一命名的背后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春秋》被视为“刑赏之书”,古代有“赏以春夏,刑于秋冬”的传统,因此得名。“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闱阴中,万物以成”也是其中一种解释。还有人认为,“春为生物之始,而秋为成物之终”。然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更接近《春秋左传集解序》中的解释:古人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进而以“春秋”代表一年,“春秋”便成了编年史书的代称。尽管杜预的解释较为接近实际,但仍有人认为其不准确,因为更早的古代并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说法,只有春秋两季,“春秋”二字并不见得就是截取而来,其本身就足以标志完整的一年了。这就是东周分两段中“春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