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守的作文
在古希腊神话的篇章中,西西弗斯被诸神谴责,永远在推动一块巨石上山。尽管每次接近山顶时,巨石都会无情地滚落,但这看似残酷的寓言却隐藏着人类文明的深刻隐喻。从远古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到仰望星空的现代科学家,人类一直在时间的洪流中坚韧前行,宛如攀登者,用坚守在宇宙间织出文明的轨迹。
敦煌藏经洞中的经卷,如同被时光封印的古老智慧,在幽暗中沉睡了千年。直到王道士的油灯照亮了这些泛黄的典籍,我们才得以窥见历代僧侣的坚守与传承。鸠摩罗什穿越沙漠传译佛经,玄奘翻越雪山求取真知,一代代抄经僧在油灯下精心誊写典籍。他们就像沙漠中的胡杨,紧紧抓住文明的土壤,让佛教智慧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
古老的《周易》告诉我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智慧在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被贬至荒僻之地,他既未消沉遁世,也未固守陈规,而是在石棺中静思七日,最终悟出“心即理”的哲学新境。这种坚守中的变通,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即使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仍不忘为人类盗取火种。同样,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魔鬼立约时,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渴望和永不满足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人类突破困境的火种。
现代青藏高原的冻土带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地面基站矗立,犹如当代的烽火台。工程师们需要克服高原反应,在严寒中调试设备。他们的坚守与古代观测星象的落下闳、测算历法的郭守敬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正如伽利略在宗教审判庭上坚持“地球是会动的”的信念,科学家黄大年病重时仍在修改科研方案。真正的坚守不是一尊静止的雕塑,而是一艘永远向前的航船。
西西弗斯推动巨石的永恒轮回中,加缪看到了人类对抗荒诞的英雄主义。敦煌壁画上的飞天反弹琵琶,是对永恒的礼赞,也是对生命律动的颂歌。当我们目睹玉兔号月球车在月背留下的车辙,读到敦煌遗书中的铮铮誓言:“宁可西行而死,岂能东归而生”,便会明白:人类文明正是在这永恒的攀登中,将瞬间的坚持铸造成永恒的星辰,在浩瀚宇宙中闪耀着不屈的光芒。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对生命的热爱,也是对人类文明绵延不绝的坚守与传承。